官員涉黑犯罪的產生具有文化背景、社會基礎并與一定的體制因素有關,也和黑惡勢力想方設法地采取各種手段去拉攏腐蝕官員以尋求后臺和靠山分不開。也有官員自身主觀上的因素,政治素質低、防腐拒變能力差、思想發生蛻變。具體表現在:
第一,外界的誘變。市場經濟體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便成為了企業和個人的本能,官員也不例外。拜金主義、金錢萬能等觀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政府機關中,引發官員價值觀的異化。同時,現行的分配制度,導致不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加大,刺激了部分社會地位較高、手中掌握著一定社會資源但工資福利待遇一般的政府官員,導致部分官員心理失衡。受不住外界的誘惑,加上黑惡勢力總是想盡辦法尋求“保護傘”,想方設法的采取各種手段腐蝕拉攏官員,使得許多官員在金錢面前低了頭。
第二,自我的蛻變。大多數涉黑官員剛進入政府部門時,還是能夠記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時間一長,部分官員放松了對自己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放棄了政治理論學習,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滑坡。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這部分官員經不起“糖衣炮彈”的攻擊和誘惑,價值觀發生錯位。因此如果官員不注重自身素質提高,抵抗誘惑能力差,很容易與黑惡勢力走到一起。
第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權力監督管理機制。政務公開是對官員行使權力進行有效監督的一個重要前提。而要對官員權力進行有效的外部監督,遇到的一個難題就是政務公開程度不夠、官員權力運行缺乏透明度,辦事不公開,人民群眾對權力難以有效監督,多數外部監督機構和群眾對官員執法的依據、程序、結果缺乏了解。許多政府機關往往通過部門規章或內部文件對外開展工作,不僅使其工作顯得封閉,而且使監督無法進行,給暗箱操作和各類交易留下了很大的余地。政治社會的腐敗則為黑惡勢力犯罪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黨和政府里特別是公檢法司隊伍里那些甘愿助紂為虐的腐敗官員,為黑惡勢力充當了保護傘,使黑惡勢力得以坐大成長。所以黑社會性質組織就利用這樣的機會,想方設法地誘惑、腐蝕官員,為向行政隊伍滲透提供了機會。另外,很多行政機關把政務公開片面地曲解為公開工作成績,而對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在政務公開時則有意回避或者一筆帶過,政務公開淪為表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