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平聚刑事團隊
(圖片自網絡,侵刪)
死亡終究會來的。無論我們多么不情愿,也無論我們做了怎樣充分的準備,當死亡到來時,巨大的喪失感和永不再見的念頭,仍然會讓每一個生的人感到悲傷。
而如果承受死亡離別的是身患惡性腫瘤飽受疼痛折磨的病人和他們的摯愛家人呢?是否可以多一個令病人減少痛楚的,能由他自己選擇的告別方式?這,正是我們要認真來討論安樂死的前提和意義,為著我們深愛的正在遭受著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的親朋愛侶。
我們樂于談生的喜悅,而避諱談論死亡。在死亡這個話題下,大多數人缺乏清晰的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家人甚至陌生人來掌控。那么可不可以交給自己來做決定呢?
安樂死的話題不僅在我國,在全世界都是飽受爭議的話題。安樂死在我國不合法,在全世界也僅少數國家法律上有條件的允許實行安樂死。
安樂死是指,對于現代醫學無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醫生在患者本人真誠委托的前提下,為減少病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結束病人的生命。
安樂死因為涉及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在倫理道德方面與傳統的觀念背道而馳,而面臨巨大的抵觸和爭議。
在我國傳統的孝道里,用盡一切方法,努力延長親人的生命是根深蒂固的盡孝道的觀念。從倫理觀出發,一直以來也是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等觀念,無論怎樣的辛苦努力,也希望能走到生命最后一刻,直到不得不被動面臨訣別的一刻。這是一種對珍惜生命永不放棄的對生命的態度。也是長久以來我們傳統里所信奉的對生的哲學。
我國倫理孝道中有強大的不贊同安樂死的文化基因,西方的基督教也表現了同樣的意味。在基督教的教義里,上帝是人類生命的締造者,是主人,人類則是上帝放牧的子民,是沒有決定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的。如果上帝不召喚,那就安心在人間游蕩盡責,直到上帝召喚你回家。
在我國實施安樂死行為,幫助者多會被司法機關認定構成故意殺人罪。哪怕這是深受疼痛折磨的病人發自內心的請求幫助者而實施的。
在深圳,曾經發生過一起轟動一時的安樂死“拔管案”。說一對夫妻,結婚后相濡以沫非常恩愛。不幸妻子患上一種罕見的無法醫治的疾病。丈夫不離不棄精心照顧妻子10多年。無法忍受痛苦的妻子要求丈夫放棄治療,最后丈夫親手拔掉了維持妻子生命的設備導管。最終,丈夫被法院認定為故意殺人罪,判處了3年有期徒刑,緩刑3年執行。
在安樂死是否可以合法的爭議中,有一種聲音認為:可以用“臨終關懷”代替安樂死,安樂死不應當合法化。
“臨終關懷”也稱“安寧療法”。1967年,英國出現了第一所現代化的護理院,專門接收腫瘤晚期的病人,開啟了安寧療護的先河。1988年,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臨終關懷機構在天津設立,之后國內安寧療護開始緩慢發展。
“臨終關懷”旨在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并對家屬進行哀傷輔導。所以臨終關懷仍然是對生的關懷,溫暖。
然而,安樂死的本質,是患者對自己生命終結的決定權,是一種自主權利的行使。即由患者自己決定死亡的時間,及死亡的方式的權利。
反對安樂死的人們擔心,安樂死的合法化,會激發人性中陰暗處的軟弱,會令部分無法承擔巨額醫藥費的家庭的病患,出于愛護家人,不想浪費家庭有限的,或已經無法承擔的醫藥費用,而“被迫”放棄生的權利。做出不真實的自愿放棄生命的決定。
人們也擔心安樂死的合法化會激發幽深人性中惡的蘇醒。會激發有的人利用制度的不夠嚴密之處,做出危害被害人生命的犯罪行為。特別是在當下醫患矛盾尖銳,普通人家不敢“生病”,一場大病可能就讓一個中產家庭一夜返貧的現實境況之下,在家庭成員遭受重大疾病之時,或許會給某些無法負擔醫藥費的家庭成員,利用安樂死制度,違背病人的真實心意,因為無力支付巨額費用做出放棄治療病人的行為。
一邊,是家屬永失我愛的喪失感,在面對惡性腫瘤末期病患時,還要多一份手足無措的無力感。
另一邊,是這個時期遭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疼痛的折磨,而現代醫學無論怎樣發展,仍然無法阻止腫瘤細胞在病患體內肆虐,無法阻止疼痛的折磨,病人內心想要結束生命的想法。
曾經看到一位癌癥病人家屬悲傷的描述:在生命的最后盡頭,奶奶一直處于如此的反復中,痛苦的呻吟與昏睡交錯進行。我們只能等,奶奶在等痛苦的終結,我們在等她生命的終結。這種等待中滿是痛苦、憤怒和無能為力。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人是如何徹地底喪失尊嚴。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作為病人身邊的人,幫助深受煎熬的病人做出讓她繼續接受煎熬的決定,這是不是真的是痛苦中的病人想要的?
或許,把這個決定的權利,交給患者本人,并尊重病人的決定,會是我們最深切的愛的表現?(完)
(內容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配合。)
如需法律幫助,詳情請垂詢深圳刑事律師王平聚辯護團隊
聯系電話:13902983029(微信同號)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梅林路卓越城B座17樓
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王平聚刑事辯護團隊官網(中國名律師刑事辯護網):
或掃描二維碼,關注王平聚刑事辯護團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