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民間借貸糾紛大幅攀升,訴訟標的額逐年提高,已經成為繼婚姻家庭之后第二位民事訴訟類型。
去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權威專家指出,司法解釋順應了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和金融改革方向,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借貸安全的追求和廣大中小微企業對陽光融資的渴求,對促進民間借貸陽光化具有深遠影響。
民間借貸糾紛導致大量訴訟
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全國法院審結民間借貸糾紛案分別為72.9萬件、85.5萬件、102.4萬、52.6萬件,同比增長22.68%、17.27%、19.89%和26.1%。
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杜萬華說,民間借貸案件急劇增長、審理難度加大,給民事審判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近年來,作為正規金融合理補充的民間借貸,因手續簡便、放款迅速而日趨活躍,借貸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廣大市場主體獲得生產、生活資金來源、投資謀取利益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我國金融和法律體系相對不健全,民間借貸一直游離于國家金融監管體系的邊緣,盲目、無序、隱蔽的缺陷日益凸顯,風險漸增。伴隨著借貸主體的廣泛性和多元化,導致大量糾紛成訟進入法院。
早在1991年,最高法就頒布過《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但因經濟社會的變化,許多規定已不能適應發展需要。經過多年醞釀,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去年8月,新的司法解釋出臺。
兩線三區劃定保護利率紅線
我國正規金融市場貸款利率,經歷了從國家統一貸款利率,到依據國家基準利率上下限浮動利率,再到2004年取消貸款利率浮動上限,2013年取消浮動下限的變遷。司法實踐中,普遍使用央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作為“銀行同類貸款利率”。
杜萬華說,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推進,以基準貸款利率的4倍作為保護上限的司法政策變革勢在必行。司法解釋對于利率的規定,可以形象地概括為“兩線三區”:兩線即民事法律應予保護的固定利率為年利率24%,年利率36%以上的借貸合同無效;3個區域分別是無效區、司法保護區和自然債務區,即36%以上、24%至36%、24%以下。
某互聯網金融平臺董事長陳寶國認為,金融行業風險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外溢性,劃定“兩線三區”有利于規范民間借貸利率發展,降低過高利率帶來的金融風險,促進民間借貸良性健康發展。
司法解釋不僅首次量化了民間借貸利率紅線,還規定企業為生產經營需要相互拆借資金,司法應當予以保護,意味著一向“不能見光”的企業間民間借貸,得到有條件認可。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姚輝認為,作為社會融資的有效補充,將民間借貸規范化、陽光化是大勢所趨。只有用法律規范借貸行為,才能切實達到保護雙方合法權益的目的,也便于國家加強監管,讓民間金融在國家監管體系里發揮積極作用,防范風險。
明確P2P平臺責任避免“踩雷”
“鑫利源正式跑路,老子就是來騙錢的,騙了你們又咋樣,有本事來抓我啊。”近日,P2P網貸(即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個人對個人的貸款)平臺鑫利源在其網站首頁發布一份堪稱“奇葩”的公告,平臺負責人隨后被警方刑事拘留。
近年來,P2P網貸發展迅猛的同時,也產生平臺角色復雜、監管主體缺位、信用系統缺乏等新問題,P2P平臺負責人跑路等現象時有發生。P2P投資者最擔心的就是投資了問題平臺(業內稱之為“踩雷”)。
針對這一情況,司法解釋明確了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責任承擔:借貸雙方通過P2P網貸平臺形成借貸關系,網絡貸款平臺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則不承擔擔保責任;如果P2P網貸平臺提供者通過網頁、廣告、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證據證明其為借貸提供擔保,根據出借人的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判決P2P網貸平臺的提供者承擔擔保責任。
我國P2P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少網貸平臺為提升投資人信任感,出臺了一些兜底、擔保等條款。業界專家認為,司法解釋明確了P2P網貸平臺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擔保條款可以成為投資人維權依據,將從法律層面推進P2P網貸行業去擔保化,為P2P轉型提供法律框架。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法治才是互聯網金融的最佳規范路徑。規范P2P網貸等互聯網金融,應該充分發揮司法部門的權威性和能動性,在具體案例審理中發現規則,通過司法解釋將現行法律規則應用于司法審判,推動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
如需法律幫助,詳情請垂詢深圳刑事辯護律師王平聚辯護團隊
聯系電話:13902983029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蓮花支路1001號公交大廈350室(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旁)
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王平聚刑事辯護團隊官網(中國名律師刑事辯護網):
http://www.mysude.cn/
或掃描二維碼,關注王平聚刑事辯護團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