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自網絡,侵刪)
壹.薛定諤的貓跑出來了嗎…
一次聽到兩個刑事律師討論獲得有效辯護的不確定性,有句對話我覺得頗為有趣。她說:“讓我們心心念念的有效辯護的判決書,好像那個薛定諤的貓,直到收到判決的那一時刻,你才知道,辯護理由是否被采納”。
她接著說,“庭審效果不錯,質證過程也很順利,一切似乎可以肯定法庭會采納我們的辯護理由,但不到最后收到判決書的一刻,你還是不能確定“。
如果要從獲得確定判決的時間點來說,這個律師的感慨是有一些道理的。薛定諤的貓,算是人類歷史上很出名的貓了吧?在奧地利物理學界大咖薛定諤設計的這個著名的思想實驗里,代表宏觀世界的貓的生或是死,只有在打開關貓的盒子的時刻才能確定。
貳 法律判決書內容的確定也經歷了不確定的過程…
而法律判決書內容,在得到最終的確定性前,也經歷了不確定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不像薛定諤的那只貓,在盒子里存在著“半生半死的疊加態”狀態,它經歷的是一個嚴謹的“三段論”的推導過程,從無到有,初步決定有了之后,仍然有個來回循環驗證的過程,直至暫時確定下來。
一份判決書的做出,經歷了一個邏輯嚴謹的三段論推導。
這個三段論的推導,簡而言之,就是首先查明和確認案件事實,作為小前提;其次選擇和確定與案件事實相符合的法律規范,作為大前提;最后以整個法律體系的目的為標準,從兩個前提中推導出法律決定——判決書。
叁.舉個例子說明三段論推導過程。
一個被指控涉嫌詐騙罪的被告,經過庭審活動,法官保持中立,組織法庭秩序,指揮代表控方的公訴機關和代表辯方的辯護律師,提交證據,進行質證,法庭完成了查明和確認被告實施的行為即為法律評價的詐騙罪的行為,這個確認的結果即是小前提。其次,法官會根據確認的事實找到與詐騙行為相符合的刑法對詐騙罪的規定,作為大前提;最后,法官根據法律對符合詐騙罪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人應當對其判處刑罰承擔刑事責任的目的,對被告做出了相應刑罰的判決書。
特別想強調的一點是,判決書體現了我們明確的內在核心價值: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
肆.結束語。
薛定諤提出他的著名的貓的思想實驗,是為了證明宏觀世界的物質不具有量子微觀世界的“量子疊加態”和量子坍塌特征。這只貓跑出來后,世人對之多種解讀。其中之一便是:事情或者決定在確定之前,是不確定的。
對庭審中辯護理由獲得采納的渴望,把分屬于物理世界和思維活動這兩個截然不同領域的貓和嚴謹的法律決定拉進了同一個話題,也是有趣。
(內容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配合。)
如需法律幫助,詳情請垂詢深圳刑事律師王平聚辯護團隊
聯系電話:13902983029(微信同號)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梅林路卓越城B座17樓
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王平聚刑事辯護團隊官網(中國名律師刑事辯護網):
或掃描二維碼,關注王平聚刑事辯護團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