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平聚刑事團隊
(圖片自網(wǎng)絡,侵刪)
10歲的孩子,因一場與小伙伴口角引發(fā)的糾紛,目睹父親的死亡,家庭巨大的變故,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怎樣的陰影?種下怎樣復仇的種子?
10歲的孩子,10年間靠打零工不辭辛勞不輟地追查行兇者行蹤,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得以查到兇手下落,并協(xié)助警方抓獲兇手。除了心里的震驚,還會引發(fā)我們怎樣的想法?
這是一個跨越10年的追兇歷程,涉及兩個大家庭的悲劇。
2000年8月,向某10歲,因為日間與鄰居張姓玩伴兩個小伙伴間的口角,當晚8時,向某跟隨父母和姐夫前往張家論理。張家是個有5兄妹的大家庭。在論理過程中,悲劇發(fā)生了:雙方失去理智,爭吵打斗中,向某目睹了父親被對方用刀捅倒在地,隨后送醫(yī)不治死亡。案發(fā)后張家行兇者不知所蹤,10年來一直沒有落網(wǎng)。查找兇手的念頭自此便駐扎在向某心頭。向某14歲時,聽聞線索,趕往兇手可能出現(xiàn)的地方,一邊打零工一邊尋找,歷時半年未果。向某17歲時,再次打探到張某行蹤,湊足路費后前往福建南安尋找。當2天3夜 潛伏最終確認出現(xiàn)在眼前的人即是10年前的行兇者張某時,他報告警方,并協(xié)助警方抓獲了張某。經(jīng)過審理,張某最終被法院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10歲孩子在這場喪失父親的家庭變故中表現(xiàn)出對復仇的冷靜、堅定、不屈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令觀者除了很多的感慨,還有無法言說的對孩子的疼惜。
這個為父報仇的事件,很多的網(wǎng)友直言不諱地感嘆地說:現(xiàn)在的命案,需要自己去破了嗎?顯然不是這樣的。
雖然,我們不能對警方要求命案必破。對每一起殺害他人的責任人進行刑事追責,對其懲罰,這是民眾最樸素最正義的期待和要求。但現(xiàn)實中案件的偵破卻是與期待有差距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投入怎樣充足的警力、怎樣先進的辦案設備??偸怯懈鞣N意外的因素導致應當被刑事追訴的人逃脫。
但是,在這個刑事案件中,十多歲的孩子是靠自己不停地追查線索,并靠自己孤身打零工的錢來維持生活,追查往返的路費,這樣的追兇方式,說到底,就是一個兇手必須伏法的信念的支持著。是不是可以說這個追兇的難度其實并不大?
反觀我們的辦案機關,在辦案技術、裝備、手段上,無論如何都是孩子不能比擬的。但最終,仍然是失去父親的孩子向警方報告了嫌疑人的行蹤。不能不說,網(wǎng)友們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
從這個10年追兇的事件中,也讓我們看到了私力救助在我們的案件偵破中仍然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作為權利受到侵害的一方,盡自己所能,協(xié)助辦案機關了解案件發(fā)生經(jīng)過,相關人員的下落等情形,無疑是有助于推動案情的進展,解決的。畢竟我們的辦案機關面對著數(shù)量龐大的警情、案件需要處置、偵破。而同時,警力不足也是客觀存在的制約因素。故而,在刑事追訴程序中,當犯罪嫌疑人下落不明,如何令其盡快歸案這個環(huán)節(jié),除了辦案機關不懈地追尋查找,也需要更多的來自外界提供嫌疑人下落的線索和投入。如此的私力自助行為,能節(jié)約本已緊張的警力,也能幫助推動案件朝下一個訴訟環(huán)節(jié)推進。
正義是我們共同的追求。這個孩子的堅定和所為令人贊賞,但也不必對警方的辦案過于苛責。(完)